越来越多的北京新移民站出来为孩子争取不分户籍平等参加高考的机会,我们每月向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递交一次公民建议,得到了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在此我们表示感谢。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误解和争议,我们有必要阐明一下自己的立场。
我们的基本立场是:北京接纳了我们作为这个城市的劳动力和纳税人,却把我们的孩子拒之门外,这不公平也不人道,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北京市政府的义务。
关于对北京户籍孩子不公平的问题。有人提出,给外地户口孩子公平的教育机会,就是对北京户籍孩子的不公平,这就等于说,任何公平的进步对于原来享有特权的人来说就是不公平的。我们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差别不应当成为拒绝公平的理由。大城市已经享有很多教育资源优势,国家没有任何理由再给特殊的保护,以至于造成巨大的人道问题——数千万留守儿童。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北京就是他(她)的家乡,仅仅因为一纸户口把他(她)排斥在外是不人道的。我们不是来争取在北京高考的特权,而是争取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幸福。在追求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我们不仅为没有北京户籍的孩子,也为有北京户籍的孩子,我们主张以经常居住地而不是以现有户籍为条件,所有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当然,这需要改革教育实现大体均衡为条件,政府应当给所有公立学校配备平等的设施和师资,师资定期在公立学校之间流动,如果有学校拒绝师资流动,可以自愿选择作为私立学校,政府不再资助。这样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少数富裕阶层自费享有特别的教育资源,大家都觉得公平。
关于人口问题。有人担心,开放非北京户籍孩子在京参加高考,会导致北京人口膨胀。首先,要不要控制北京人口以及如何控制,这本身是争议的话题,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大量人口流动和城市化,人口集中是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移民不是一个城市的负担,而是一个城市生生不息活力的源泉。我们既然能够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成为一个纳税人,就说明这个城市需要我们,至于城市的交通、水资源等问题,这是一个科学规划和管理的问题。其次,如果开放非北京户籍孩子在京参加高考,就会导致一些家长仅仅为了孩子上学而移民北京,这说明教育资源分配太不公平了。我们主张教育公平,不是来分享北京户籍孩子现有的特权,而是主张所有孩子不分户籍基本公平,这意味着高考招生制度应当改革,高考录取应当根据各省人口大体平等的比例录取,这是我们诉求平等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个前提也不是不可能,过去几年时间里,各省高考录取率已经迅速接近。希望高考招生加快改革,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或者按人口比例招生等方式,尽快实现各省考生大体平等的机会,不会出现大量教育移民。我们欣慰地看到,教育部正在作出努力。
关于北京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有人担心,北京教育资源不够,无法满足所有家住北京的孩子在北京正常读书和高考。我们认为,北京既然接纳我们作为劳动力和纳税人,就有义务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这是政府天经地义的责任。然而现实是,北京拥有大约2200万人工作和纳税,却只负担大约1200万人口的中学教育,北京人口在快速增加,而北京的高中逐年减少,因为北京把大量移民的孩子拒之门外了。北京不是教育资源不够,而是教育资源闲置,每年都在削减高中,2010年还在尝试削减班级规模。当然我们知道,如果北京接纳了本应接纳的非户籍孩子,教育资源可能会出现暂时短缺,但这不是拒绝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理由,而是应当加大教育投入,毕竟和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北京目前的教育投入占财政的比例太低,北京有义务提高教育投入,接纳所有纳税人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也理解政府的难处,并不主张一步实现所有孩子公平的教育机会,考虑到现实条件,我们主张家住北京的孩子都有权利在北京读小学和初中,读完三年初中的就有权利在北京读高中,读完三年高中的就有权利在北京参加高考,六年时间已经为政府扩大教育资源留下了足够的时间,等条件成熟了再逐步取消这些限制条件。
我们知道,依附于户籍制度的教育不公平是历史遗留问题,改变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但我们有必要一起喊出我们的痛苦,对于我们这些家长来说,教育公平问题甚至不是人口问题,不是教育资源问题,而是一个基本人道问题,孩子与父母应当在一起生活,他们有权利享有正常的家庭温暖。为了我们自己的孩子,也为了所有的孩子,在实现公平的道路上我们会有足够的耐心和理性,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和我们一道认真面对这历史遗留的问题,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
14500名非北京户口家长代表
2010年12月
关于教育公平基本立场的几点解释
教育部近日对家长们的诉求做出了回应,称异地高考方案正在加强研究,会尽快出台。接下来大家的工作一方面是继续动员更多家长一起推动教育部尽快出台新政,一方面要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而谈到具体方案,比如设置什么样的门槛,团队里有一些意见分歧,为方便大家统一认识,对《教育公平我们的立场》进行以下几点解释:
一、我们的基本立场是:北京接纳了我们作为这个城市的劳动力和纳税人,却把我们的孩子拒之门外,这不公平也不人道,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北京市政府的义务。
我们不是为了谋求现有北京户籍居民享有的教育特权,而是追求不分户籍的平等,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之间,也包括户籍人口之间(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北京户籍人口之间也存在很多严重的不公)。如果我们以自身的某些特殊条件,比如个税数额,要求优先解决,那就是在谋求特权,只有一个条件是普适的而非特权的,即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年限。
二、我们都是纳税人。纳税不只是个人所得税,还包括增值税等诸多间接税种,我们日常消费都在纳税,因此,只要一个人在北京生活消费,就是纳税人。政府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不应该根据纳税数额多少,而应当根据纳税年限。一个城市需要市长,也需要清洁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大家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有机体,而且,市长的孩子不一定比清洁工的孩子更聪明,教育是下一代起点的公平,门槛设置不可以根据父母的地位、财富,只能根据父母作为这个城市的纳税人的年限。
三、如果我们试图谋求特权,将不会得到大众的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成功。哪怕政府将来出台的具体政策可能会有优先考虑,但是,家长们不应公开提出先解决哪个群体的特殊要求。推动教育公平是中国的一件大事,涉及几亿流动人口,很多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关注和支持也是因为它涉及巨大的公共利益。作为推动教育公平的核心家长团队,不仅是为自己的孩子,更是为国家进步做出努力,我们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小团体利益,这应是大家的共同信念,在设计具体制度的时候,要考虑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
许志永
2011-3-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